国际古迹遗址日|变革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来源:产品中心    发布时间:2024-01-07 16:20:28

  今年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是“变革中的文化遗产”。我国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遗留下来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在时代的变革中,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让人们在感受文化遗产神奇魅力的同时,体味到其所蕴含的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内涵?

  长城、明清皇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西湖……这些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如繁星散落在中华大地上,展示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请跟随《群言》的脚步,开启我们的文化之旅吧!

  长城丰碑不仅铭刻了中华民族大融汇大结合的历史事实,而且也是各族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长城除了它雄伟壮观、巧妙布局等建筑艺术之外,在装饰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如在墙顶与垛口的交接之处,往往砌出菱角花芽子边饰,在射孔、雷石口处做成壶门或其他雕饰,在吐水槽滴水尖等处,凡是有一隙之地,雕刻家们都不放过,大显身手加以美化装饰,使戍边将士们在巡逻守望之余有一些艺术的享受。在山西代县雁门关、大同得胜口等处敌楼的券门上,现在还保存了明代雕刻家们留下的垂花门楼砖雕艺术。其雕刻之精美富丽,足可与一些皇家、王府工程相媲美。

  位于(山西)偏关县附近的寺沟段、老牛湾段长城,是著名的长城黄河握手处。寺沟段长城面朝黄河,与黄河蜿蜒平行,虽然风化较严重,但依然能窥见其当年雄姿。……寺沟段、老牛湾段长城因有黄河及悬崖峭壁作陪,整体景观立体、恢弘、壮观,尤其是在黄河弯道的自然景观映衬下,时间和空间相互交错,历史与自然相互融合,透露着长城带来的历史震撼与古朴苍凉的魅力。

  位于左云县五路山的摩天岭长城和天镇县的李二口长城,雄踞于崇山峻岭之上,在数百年的自然风化中已严重断裂破损,但整体上依然保持着较好的连贯性和完整度。长城随山势延绵起伏,沿山脊蜿蜒而上。站在高点,未经修饰的明代古长城一览无余,是一处“远可观近可攀”、极具代表性的长城遗址景观,成为许多徒步和登山爱好者的“打卡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绘画与法书藏品以清宫旧藏为主,由于国家支持,后期相继回流了一部分散佚古物,再加上建院后的大量接收,馆藏数量大有所增,精品甚多。在绘画方面,自东晋至清代皆有珍品所藏。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宋摹本),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卷等;唐、五代时期有阎立本《步辇图》、韩滉《五牛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董源《潇湘图》等;两宋画家作品如郭熙《窠石平远图》、崔白《寒雀图》、宋徽宗《雪江归棹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南宋四位山水巨匠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的作品也都有所存;元代画坛“元四家”作品俱全,其中黄公望《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吴镇《渔父图》、倪瓒《竹枝图》、王蒙《夏日山居图》等均为名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明清绘画数量较大,精品众多,明代的院派、浙派、吴门画派、松、嘉兴派,清代的金陵画派、新安画派、“四僧”、“扬州八怪”等,均有大批代表作品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大量的法书文物,拥有晋、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大家名作,如陆机的《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名家法书,王羲之《兰亭序》三种最佳之一唐摹本也存于此。

  传统书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直接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化艺术,并与多个国家形成互动交流,故宫博物院包括书画在内的180多万件/套文物是历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她可以组合成成百上千个不同时代、不同主题和不同内容的文物展览和图书画册,在国内外的重要博物馆里展示,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展览不管走到哪里,都能点亮一座城市,促进人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象认识和精神感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紫禁城是宫城的特定称谓,它和故宫在范围上不完全一致。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来看,明清故宫(北京)包含的范围,南至端门南墙,东、西、北至筒子河外沿。

  经过统计,紫禁城有木构古建筑1022座,共计8261间,此外还有复建建筑29座,354间,其数量已与传闻相去不远。……若传闻真是古人的附会,那我们只能把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当作夸张的文学描述,听听而已。

  当使用者需要大空间进行陈设摆放、礼仪典礼时,如果建筑间数多、进深大,就在室内明间、次间处进行减柱;如果建筑是普通居住或作库房使用,则在建筑的山墙面设置较小的柱间距,或在室内减少一排或两排柱;如果需要在室内设置较大的屏风或是隔墙,往往就在其两侧加设支撑柱……这样一来,建筑空间就变得更为灵活而适用,从而产生千变万化的室内空间效果,体现出设计者和工匠守礼而又融通变化的智慧。

  秦始皇陵兵马俑之所以面向东方,也是为了防止六国贵族的反叛,是对东方六国的威慑。兵马俑是见证秦帝国军事的最形象资料,一出土便以它严密的军事组织、雄伟壮观的气势、卓越的雕塑艺术、深邃的科学文化内涵,征服了世人,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一号坑是一个长方形的军阵,气势雄伟壮观,长210米,宽62米,是由步兵、车兵联合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兵马俑坑形制复杂,平面呈曲尺形,从其军阵结构看,是由弩兵阵、骑兵阵、车步骑混合阵、车兵阵四个小阵组成一个复合军阵。三号坑的形制比较特殊,平面呈“凹”字形,南北厢房内放置有64件陶俑,陶俑站立的方向明显不同于一、二号坑,不是面向东,而是相向站立,作夹道欢迎状,似乎在迎接凯旋的将领,出土的兵器也大多为仪仗兵器,是指挥一、二号坑的指挥部。

  西湖之美,首先在于它有山有水,山水掩映、动静相宜。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些命题最贴切的写照,就是西湖。……西湖有无数种符号,一种符号背后就是一种自有体系的文化;有无数个地点,一个地点就收纳了一段逝去的时光。……其实,西湖更是一个穿越时间的空间,走进这样一座“迷湖”,你是眩晕的、恍惚的、沉醉不知归路的:刚刚邂逅了宋,转眼又撞进了南朝;还沉浸于岳武穆的壮怀激烈,就懵懵懂懂来到寂灭的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知道白娘子只是一则传说,当不得真的,断桥和雷峰塔却又分明静静地立在水上、岸边……所以,这里有太多的梦境,梦叠梦,梦套梦,梦生梦,无数个梦境最终编织成一个可以安妥我们所有渴望的异托邦,树木葳蕤、云烟氤氲的异托邦把湖东岸的现代建筑映衬得格外粗鄙、寒碜。

  新时代以来,中国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如何加强文化遗产多重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激发文化自身的生命能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尤其强调“公众参与性”,强调文物保护是广大群众的共同事业。

  今天文化遗产与普通民众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无论是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还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村镇,都存在于普通民众生活社区。只有每一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的时候,文化遗产才是最安全的。……我想只有当地民众倾心地持久地自觉守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可能拥有自己的尊严,有尊严的文化遗产才有强盛的生命力,只有全体民众积极投入文化遗产保护,才能使文化遗产保护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深入,不仅应该对其进行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还必须对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真地研究和挖掘,说清楚其历史源渊和来龙去脉,从而做到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来历发展及深刻的文化核心。

  而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保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段越来越丰富,除文字手段之外,还有音频、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的方式。

  把历史与当代、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把广大的民众引向文化的自觉与自省,从而走向文化的自信与自强。如果广大的民众都以传承自己的文化为美、为时尚和新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原文标题: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从阅读典籍和图书馆的建设谈起

  所谓物质文化遗产更新率,实质是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更新率,即在单位时间内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内容与原有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内容的百分比。

  有鉴于此,可将物质文化遗产的更新率与人口的死亡率相联系来考虑。就中国而言,1978—2017年,全国人口死亡率稳定在0.7%以下,2018年为0.713%。因此,设定每年0.7%的变化率为基准,则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化率,在一个代际时间段(25年)内,为17.5%;在人生平均寿命时间段(75年)内,为52.5%。据此变化率,当聚落的物质形态变化达到100%时,时间已过142.857年,经历了五六代人,前代人的童忆与乡愁,随着其物质载体的逝去而逝,并不影响后代人的童忆与乡愁。换言之,这样的变化率能够保证在世者的童忆与乡愁。

  不管是文化交流,还是展览交换,文化资源是其核心。……还是拿兵马俑来举例,刚出土时的全球瞩目、各处展览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出国交流展览就必须在利用资源上下功夫。我们不仅要展示原料,更要展示深加工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从而显现出中国对外展览水平的提升。

  在新时代,对外文物展览交流需要有新思路和新方法,并采用新的策展内容,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原始文物的展出。通过有思想和有思路的策展,在特定主题下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物或近现代、当代艺术等组合成特展,用历史和艺术并重的方式立体展示中国文化,是目前可行的一条道路。

  文创产品将历史文化巧妙融入日常所需,古老文物仿佛穿越数千年岁月“活了过来”,同时,进入现代生活的文创品也为人们带来精微细碎的美感和触动,形成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灵感碰撞。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助力下,博物馆藏品更上了想象的翅膀,应用“互联网+”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早已不是天方夜谭,通过人工智能(AI)、增强现实(AR)技术实现讲解、导览、直播和对话交流,给观众带来沉浸式场景体验,打开了博物馆数字化应用的广阔前景。

  转变传统的静态、单一的展陈模式,让展览展示、趣味活动、互动游戏等走进社区、校园,开展沉浸式巡展,是博物馆吸引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之一。

  博物馆夜间开放当然不仅意味着展览时间的延长,更是人们观展方式的巨大变革,让人们流连忘返的也不止于在夜间增添几处文化休闲地点,而体现为人们获得了对博物馆的全新感知和体验。